《直男癌病史》

林韦地 著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 林韦地暌违三年的小说新作!
★ 十篇小说,触及不同时代背景的政治历史下,无疾而终的爱情。
★ 对爱、时代及自我的探索和解答。

本小说集收录一篇中篇小说和九篇短篇小说,充斥情色、暴力和政治不正确,试图探索男性在个人情欲和国仇家恨夹缝之间挣扎求存的可悲处境。

购书链接: Shopee

 

《旅行与“现代”——近代中国文人之欧游心影录(1920-1935)》

陈奕进 著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 荣获台湾第五届周梦蝶诗奖评论类首奖(原名《域外行旅与文学实践——以旅欧诗人徐志摩、王独清和王统照为例》)
★ 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赵家琦专文推荐!

旅欧诗人——徐志摩、王独清、王统照
在中国之外的时代家国省思!

晚清以降,旅外先驱者如斌椿、志刚、郭嵩焘、张德彝、薛福成和王韬等人,他们的跨疆域流动不只开拓了时人崭新的时空观念,无形中也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思想、知识与文化结构,中外各层面的交流因而频繁起来。进入民国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与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旅行者不再局限于官僚、商人或教徒等拥有特殊身分的人士,秉持着各种原因和目的前去欧洲的人不胜枚举,特别以留学生为主体,甚至建构了中国的新文学场域。当时的文人看待域外的“欧洲”或“欧罗巴”,基本上与“世界”等同,走向欧洲即走向世界,反之亦然。

民国的诗人群中也有不少人远赴欧洲异域,不管是游山玩水、留学考察、流浪放逐还是避难旅居,一再地挑战我们对“旅欧”的认知,因而他们在旅程中所产生的文学思考与启发更引人好奇。本书聚焦于三位同代诗人:徐志摩、王独清和王统照特殊的旅外模式,考察他们旅欧期间的生平事迹与文学实践,并且发掘域外行旅对他们个人与文学生命的文化意义。从他们与行旅相关的文学活动和表现,本书进而探究诗人们如何通过诗以及各种文学体裁和书写样式,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面向世界、安顿生命和自我表述。他们的旅欧经验每每指向的不止于中国诗的革新与创造,也观照中国文化、文学和文体的发展。

购书链接: Shopee

 

《威权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来政治想像》

施仁乔(Cherian George)、刘浩典(Donald Low) 著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政治,一直受各界注视。在二〇二〇年大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依然赢得选举,继续执政,但其得票率下降约百分之十,反对党所得国会议席数目增至历史新高,共得十席。

对于未来新加坡政治会有何种走向,各界分析未有定论。评论者间渐有的共识是,新加坡管治模式已现暗涌,人民行动党政府需要变革,以应对新的国家政治气候转变。

新加坡未来政治想像,可概分为两类:第一类,以人民行动党为中心;第二类,以新加坡社会为中心。《威权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来政治想像》的两位作者、新加坡学者施仁乔(Cherian George)与刘浩典(Donald Low)主张前者。他们肯定人民行动党过去的治绩,亦认为未来新加坡国家发展仍能受益于其强有力的管治风格,故此他们在《威权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来政治想像》之中,直指人民行动党政府治国方式的各种弊端,希望唤起其善意,使之明白,建构更为平等与公义的社会,发展更为民主与公平的政经制度,拓展政治多元空间,增强政府的问责度,皆合乎新加坡的国家乃至执政党利益。他们相信,若然人民行动党政府能够及早利用其管治优势,自内而外推动变革,从执政党乃至国家前途角度看,这都将会是最佳情景。

在新加坡之内,《威权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来政治想像》的观点不一定会尽得掌声,但在华文世界之中,这是立足于新加坡本土、理解新加坡政治生态特质与转变的重要参考文本。

购书链接: Shopee

 

《历史的脐带——东南亚建筑与生活》

赖启健 著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建筑与城市学者赖启健的东南亚建筑文化书写

对知识的摸索、对空间的研究、对历史的追溯、与区域和世界的连结,都是为了更了解这个时代,更好地回应当下。

赖启健是建筑与城市历史学者,专精于二战后新、马两地的建筑研究,本书所收篇章皆为作者积累多年的学术成果,是一部围绕东南亚建筑、史地、文化研究,涵盖热带植物、文学活动、气候、电影与艺术等领域的文集。

本书共收二十篇文章,共分四辑,内容包括:一,东南亚在理论、历史编纂、生物地理学和热带地区的不同面向;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特定空间历史;三,歌曲、电影、艺术和壁画的文化功能;及四,国家民族形成的时刻,其首都城市、周边地区及整个世界之间相互关联的建筑概念。

书名《历史的脐带》表明了作者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一条绳索(脐带),连结过去与现在。他长期研究新马两地的文化历史,就像“脐带”将养分输送到分隔的两地。

购书链接: Shopee

 

《“依法治国”的迷思:新加坡国家威权法治史》

乔西·拉贾(Jothie Rajah) 著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依法治国”现已成为威权政府惯用语。新加坡法律学者乔西·拉贾(Jothie Rajah)在《“依法治国”的迷思:新加坡国家威权法治史》之中指出,何谓“法治”,法律如何被制定、诠释与执行,其实是由某种政治哲学乃至管治模式定义与支配,属政治产物,与众人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认为,新加坡如何利用英殖法制遗产,建立国家承袭西方政治文化血脉的公共形象,同时以“法治”之名,建构威权政体,构筑不乏内在张力的国家发展论述,是新加坡“依法治国”威权模式值得研究之处。作者引用法国着名政治学者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治理术”( governmentality )理论,进一步阐述“法治”概念在新加坡如何被用以证成威权之必要,政治秩序乃至生活常识如何由此被建构,众人生活如何由此被形塑。

亦因为此,作者引领读者反思,“法治”本身与自由精神有何关係,“法治”概念如何被剪裁,如何被嫁接至威权主义,众人如何能构筑另一种政治秩序想像。从作者角度看,单纯“守法”,并不足以阐释“法治”之义。

购书链接: Shopee

 

《寻找愚趣园》

许丰定-绘、胡勇辉-文、林韦地-译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本书故事架构根据赖启健的学术文章〈画框裡的红毛丹〉改编而成,平行展示两代新移民移居新加坡的故事,以“荔枝”与“红毛丹”这两种家乡及当地水果为隐喻,探讨新移民的社会融入、自我身分与文化认同问题。

“愚趣园”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红毛丹园。园主韩槐准从家乡海南岛下南洋谋生,只有小学学历,却能通过努力、不断自学与悟性,成为化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摄影、陶瓷和植物学等领域的专家。1936年,他在新加坡汤申路上段买下两英亩半的土地,开辟成红毛丹园;因为思念故乡的荔枝,他研发味道尝起来像荔枝的红毛丹。这裡因为以红毛丹闻名,吸引了当时许多文人与画家到来,着名画家徐悲鸿及作家郁达夫都曾为红毛丹题字赞颂。

约莫90年后,叶枫安夫妇为了给儿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从中国广东来到新加坡。与韩槐准一样怀念家乡水果的叶枫安,在购买荔枝时结识了一名本地水果小贩,进而开启一趟“寻找愚趣园”之旅。

购书链接: Shopee

 

《帝国之间、民国之外:英属香港与新加坡华人的经济策略与“中国”想像 (1914-1941)》

郭慧英 著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中华民族”并非自古以来自有永有之概念。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大陆之政情﹑新加坡与香港的英殖管治﹑日本作为后起帝国在南洋的势力扩张﹑移居海外的华南地方族群对其广东与福建等不同侨乡各异的关心之情﹑海外华商受全球经济大萧条影响的商业利益计算,都是形塑“中国”想像的各种不同力量。为此,在中国大陆与海外华人之间,中国民族主义精神有不同演绎。

换言之,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并没有自动消弭各语言群之间的鸿沟与差异,自动统合各侨乡联带的国家认同。在二次大战之前,泛中国想像共同体仍未真正成形,广东、福建、客家等以乡音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仍具重要影响力,对中国民族主义精神各有不同诠释。一九一〇年代末,中国大陆民族主义精神以反日为纲;至一九二〇年代,英人被视为敌人;至一九三〇年代,日人再次成为公敌。中国大陆民族主义定义屡有变化,不同华商网络之间的磨擦随之而生,乡缘联系最终消磨而非巩固海外华人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

在此脉络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新加坡与香港这两个港口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于近世之中,新加坡与香港不只是英帝国殖民地,亦非只是日人眼中亚洲尚未开发的南洋。南洋华人自称华侨,也不完全跟从中国大陆的政治领导。进一步地说,南洋并非只是中国大陆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特的政经与文化空间。这个空间以香港与新加坡为两轴,香港接连广东,新加坡接连福建,同时亦串连日本帝国的商业网络(例如粤商的神户-香港-新加坡商业网络,或闽商在日本南进政策之下从基隆经爪哇各埠到新加坡的物流线)。与此同时,香港和新加坡的商业走廊,是在中国、南洋与日本帝国(包括台湾)贸易交流与政治动员之中华商跨域活动的汇集处。这个空间的历史,也因而是多重的流动史。

时至今日,中国大陆政府已逐渐操控中国与海外之间的各种流动。海外华人如何才能保存既有的多元自主文化空间?参考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经验,保存闽、粤、潮、客等华南语言,巩固各华南语言族群的在地与跨域网络,维护多元自主的民间社会,也许仍然是应对中国大陆官式民族主义的最佳答案。

购书链接: Shopee

 

《建国与国际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权国家建构比较史 (1893-1952)》

庄嘉颖 著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近年,香港议题成为国际焦点。中国惯常的外交回应,是“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立法的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无权干预,而放眼世界亦无任何国家,允许自己的领土上,有人从事分裂等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美国近年对台湾的举动,也总会引来中国外交回应,中国官方经常指控美方“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在中国官方论述之中,“外国势力”会分裂国家,削弱中央政府权威,令本土无法命运自主。这与过去的民族主义论述同出一辙。

新加坡学者庄嘉颖在其着作《建国与国际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权国家建构比较史(1893-1952)》颠覆既有观点。庄嘉颖指,在中国﹑印尼﹑泰国近代主权国家建构进程中,外国势力其实也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外交自主乃至主权的重要助力。有别于民族主义者之想像,国家能否顺利建立主权,取决于一众外国势力对介入本土政治机会成本之评估。国族意识可以是国家主权确立之产物,而非成因。

于全球化时代,本土与国际政治环环相扣。《建国与国际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权国家建构比较史(1893-1952)》是有助反思何谓国家主权的公民读本。

购书链接: Shopee

 

《想得美!不符合期待,也很好》

林韦佳 著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医生家庭出身却不当医生
经济系毕业但毅然离开金融业
亲手打造文创精品事业

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走出社会目光准则?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写下在台湾、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之间的情爱纠结、成长抉择与经营足迹,勾勒出自己想像的未来。

或许,我在经历过无限逃亡和崎岖人生之后,渐渐步入中年,在拾取毫无秩序的光明拼图之际,对于这一本窥探青春日志到成长励志的逍遥书,隐约看见一个行走在上帝后花园的飘逸身影,多麽自在、自乐、自主的自由魂。

如果书册内,显见上帝之手为前半部创造出一幅构图,那么另一半肯定是园丁修建的奼紫嫣红。眼前的她,就似活在现实中的杜丽娘,字里行间,赏心悦目。

——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张吉安

每年一届的亚洲手创展,就是我俩相遇的日子。Eve在台湾与马来西亚两地成长,拥有留学美国的背景,让我对于这一位根本就是台湾人的马来西亚朋友感到格外的熟悉。

而让我们彼此关系更进一步的,归结起来是Eve的侠义性格与作为,我在她身上感受到了真心与诚意。记得刚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时并不顺利,Eve 并没有因此退缩,甚至被那些创作人所感动,愿意投入这个环境,这根本不像具有金融背景的理性脑袋会做的事。

——亚洲手创展执行制作人陈小麦

【其他人的心意和对自身的要求你都懂。但是,不符合期待也很好。】

林韦佳的第一本书,写下她眼中的女性心思与爱情观,城市裡的交际观察,来自医生家庭的成长历程。生活中有许多隐形的线条,都在她的拉扯之下,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应对态度。

购书链接: Shopee

 

 

《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

陈思贤 (Kenneth Paul Tan) 著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我们并非在安逸环境裡下棋。我们耗时议事之际,周边世界都在变动。我们其实是在参与足球赛,只要我们静止不动,世界其他对手便会将我们击败……”

在《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之中,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前副院长,目前是香港浸会大学(浸大)传理学院的学者陈思贤(Kenneth Paul Tan)认为,论述是建国重要根基。新加坡一党优势的威权管治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主要原因是官方积极宣扬其国家发展论述,并希望借此取信于民﹑维持政府威信。这套官方论述强调,国家生存基础薄弱,与此同时人民行动党政府秉持实用主义哲学,重视用人唯贤﹑廉洁与诚信,并以长远目光发展国家经济。国家若非由人民行动党政府以威权方式治国,新加坡便会陷入分裂,难有今天亮丽成就。

不过,官方这套国家发展论述已因新加坡拥有双重身份而愈加受质疑。新加坡既是国族国家(nation-state),也是全球城市(global city)。国家扮演双重角色,令新加坡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社会的矛盾与日俱增。新加坡作为全球城市,需要积极迎合新自由主义式(neo-liberalism)全球化发展。但从新加坡普罗大众角度看,在“市场至上”管治方针下,新加坡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加剧,政府管治表现并非毫无瑕疵,“新加坡模式”逐渐失去光环,官方所宣扬的国家发展论述说服力渐失,官民关系更形疏离,民怨在累积。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局势,于内忧外患之中,被全球大小国家视为发展典范的“新加坡模式”将会如何延续其荣光?

陈思贤(Kenneth Paul Tan)将从本土民情角度书写“新加坡模式”原貌,破除“新加坡神话”迷思,分析“新加坡模式”在后李光耀时代面临的危机。《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是立足本土﹑解构“新加坡模式”成败得失的必读入门书。

购书链接: Shopee